不一定每個人都會成為表演者,但一定要成為懂音樂的人
作者:中國職業技能協會 發布時間:2023-05-08
不一定每個人都會成為表演者,但一定要成為懂音樂的人
20世紀70年代,南京小紅花藝術團在各個學校招生。王健清楚地記得,有一天,幾位老師來到他的學校挑選人。在課堂上,他和其他幾個學生一起被選中了。“當我到達小紅花時,老師遞給我一根竹笛,所以我學會了。”
王健以前沒有音樂基礎,家里也沒有人這樣做。但這一巧合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如今,“小紅花”已成長為著名竹笛演奏家、中國竹笛專業協會副會長、江蘇省音樂家協會竹笛學會會長。近日,一場名為《南韻北曲》的王健竹笛獨奏民族音樂會在江蘇大劇院精彩上演。演出前,記者采訪了王健。從8000多年的文化瑰寶竹笛發展到現在鋼琴兒童的引導,王健強調: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一名表演者,而是一個懂音樂的人,尤其是我們的民族音樂。

竹笛是中國最古老的吹管樂器之一,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最早的笛子是骨頭(鳥和鳥的四肢),然后是石頭、玉、銅、鐵和其他材料,而現代主要是竹子作為原料,被稱為竹笛。中國竹笛具有強烈的中國民族特色,發音動心,委婉。作為中國民族樂隊中重要的旋律樂器,主要用于獨奏,也可以參加合奏。
王健從小就參加南京小紅花藝術團學習竹笛,向著名演奏家林克群先生學習。1983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師從蔣志超教授。自1987年起,中國人民解放軍空政文工團獨奏演員。自1993年起擔任江蘇省民族樂團獨奏演員、管樂聲部長。幾十年來,隨著中國竹笛悠揚的笛聲,王健的步伐遍布世界各地,參觀了日本、泰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德國、法國、美國等表演。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德國的一場表演。“演出結束后,我問一個德國人,你明白嗎?他說,明白了,他說要哭的感覺。我當時吹的是《妝臺秋思》,說的是昭君出塞,有一種懷念故國的感覺。“在進一步的交流中,王健得知觀眾是一名德國工人。”我問他為什么來聽音樂會。他說得很簡單。疏忽是我媽說不能吃飯,不能聽音樂會。因此,他們都買了一年的表演套票,隔一段時間就來看表演。
在國外,聽音樂會已經成為一種生活習慣。許多發達國家的孩子從小就學習樂器,不是為了等級考試,而是為了培養自己的音樂素養。“目前,許多中國兒童也在學習彈鋼琴、古箏,包括竹笛和許多其他樂器。我認為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在社會發展到一定高度后,它需要依靠文化和藝術素養來支持它。”
音樂能教人什么?王健認為,首先,音樂可以讓孩子坐下來安靜;其次,音樂具有細致嚴謹的特點,這正是孩子們在文化課學習中所需要的素質“一部小作品可能有一兩千個音符。你認為一個孩子能背誦一個樂譜一點也不錯。另一方面,他能背誦英語嗎?”此外,孩子練習鋼琴時,眼睛、耳朵等身體所有器官都處于瞬間高度集中的狀態,因此吸收知識的速度非常快。
“當然,音樂給人們帶來的不僅僅是這些,還有人文和整個社會文明素養的提高。因此,我提倡不是每個人都成為表演者,而是成為懂音樂的人,尤其是我們的民族音樂。”
與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相比,王健認為中國民樂的發展需要加快步伐。在《南韻北曲》的特別演出中,王健現場演奏了五部作品,包括發生在南京的《桃花扇》、《昆曲》和《桃花扇》。杜曉蘇老師作曲的竹笛協奏曲首演在臺灣省,引起極大震驚。后來,它出現在許多音樂會上,包括中國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還有馮子存曲和王甫建編的竹笛獨奏《新五梆子》。“五梆子”是1949年以前在華北流行的器樂曲牌。它原本是一首非常短的民間歌曲,不能上臺。”但改編后,其表現空間大大擴大。”;還有以莊周夢蝶為基礎的竹笛協奏曲《蝴蝶夢》、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竹笛協奏曲《鷹之戀》和曾為江蘇創作多部歌劇的唐建平作曲的竹笛協奏曲《飛歌》,都是以竹笛為基礎,在舞臺上呈現出中國文化的特色,既體現了竹笛是一種地域性、包容性強的樂器,又體現了現代音樂語言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當我們在學校學習的時候,我們一直有一個愿景。杜明新先生,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中《快樂女戰士》、《萬泉河清澈》的作曲家。他的《紅色娘子軍》寫完后,在課堂上給我們聽,非常漂亮。我問他,我們的民間音樂什么時候能達到這一步,他說有一個很長的階段,我想今天幾乎已經到來了。”王健說。
郎朗小時候練習鋼琴的經歷曾經讓很多人覺得每個成功的音樂家背后都有一個非常嚴厲的父親。說到他的藝術經歷,王健并不否認他也“打”了他的父親。“孩子們,淘氣,坐不住了。可以說,我周圍的演奏家和音樂教授都沒有被“打敗”。”
你見過凌晨4點的南京嗎?王健說,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經常在四點鐘起床。為了不打擾人們,我每天早上從大興宮的家跑到雞鳴寺后面的山上練習竹笛。當其他學生上學時,我練習了兩個多小時才回來。“當時,許多學習樂器的孩子都在山上練習。許多和我一起玩的朋友現在都成了領導者。我認為這種艱苦的反復練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財富,無論從事什么職業,都沒有人能隨意成功!
